1.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动态 >> 正文
  • 华厦 | 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介绍

    来源:本站发布者:招生办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0日 15:49本文已被浏览

    >>>民生 健康 安全< <<


    关于学院

    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现有招生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环境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社区康复,其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福建省服务特色专业、应用型培育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高校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应用型本科培育专业,并与学校其他专业共同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制药工程为高校创新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学院拥有一支由知名教授、业界精英、海归英才、名校高才构成的教学队伍,承担了国家级、省市级及行业企业课题50余项。


    关于专家和名师


    杨 芃 原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厦门华厦学院校长,复旦大学教授


    现任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织理事长,国际蛋白质组织理事,国家蛋白质基础研究专题专家组成员,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蛋白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在光谱、质谱分析新技术和仪器、代谢和药物分子分析、蛋白质组学和疾病蛋白质组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仪器研发杨芃原教授团队率先研发出国产化的MALDI-TOF质谱仪器。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40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奖项10余项。


    王 小 如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厦门华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带头人

    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与环境分析化学中的传感器、光谱、质谱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涉及生命分析、生物传感器与仿生传感器研制、纳米材料合成与修饰、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研究、中药天然产物开发等领域。主持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约400篇,出版专著5本,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


    黄 汝 锦

    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闽江学者,厦门市双百人才


    长期从事大气化学和分析化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灰霾污染大气细颗粒物的化学特征、来源解析和形成机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研究工作。主持中国/欧盟/爱尔兰/瑞士等国资助的研究课题。已在 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包括1篇第一作者Nature论文。获得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中国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等多个奖项 。


    庄 峙 厦

    教授、硕士生导师

    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

    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院长

    福建省理化分析实验示范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化学形态分析、原子光谱、联用技术、传感器、环境分析及化学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基金委、省市级和校企合作开发课题30余项,技术成果转化4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参与撰写专著四部,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获科技类奖项5项。


    赵 丽

    教授,厦门华厦学院副校长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带头人


    长期从事原子光谱、质谱、传感器、食品安全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福建省重点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福建省重点科技攻关子项目、海洋863子课题、厦门市科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计划等10余项,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编著2部,获专利10余项。


    林 贤 宗

    副教授,医学博士


    毕业于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医学部,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回国,先后在漳州市医院、厦门医学院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中西医结合认知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神经再生等,承担多项省市级科技项目,发表了日英文论文11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5项。


    游 其 华

    副教授,博士,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

    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


    曾就职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多家医药研发公司。主持生化制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以及多项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和厦门市留学人员科研项目。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合成、生物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沈 金 海

    副教授,博士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


    曾获得华侨大学校长特别奖(2016)及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16),入选2017年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博士。研究方向涉及有机合成方法学;药物小分子合成、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课题的研究,目前在Angew. Chem. Int. Ed. 、Org. Lett. 、Chem.Commun.、Green Che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文章18篇,其中一作或通讯9篇(含SCI一区文章6篇); 授权发明专利4项。


    潘 淑 芳

    博士,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


    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获环境工程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型水处理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在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新型水处理膜分离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等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至今已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国内外环境工程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冯 亚 栋

    博士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发现和设计新型催化体系,从而更高效选择性地催化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并以此作为解决碳氢活化反应中催化活性低、选择性差、所需条件苛刻等现存问题。目前已在国内外知名刊物Org. Lett.、J. Org. Chem.、ACS Catal.等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其中一作或通讯四篇(含SCI一区文章一篇,二区文章一篇),授权发明专利一项。


    张 晓 萍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在水、气、土壤、生物等监测技术方面及实验室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主持完成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建设技术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并完善环境监测工作急需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技术标准体系, 涉及水质、土壤、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ICP-MS测定方法等主持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课题,编制“厦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大纲” 。


    何 立 坚

    高级工程师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原無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工业发酵专业) 毕业。长期从事食品类产品相关领域的工业生产、检验、管理、科学研究、教学等工作,八十年代参与和负责厦门市“鹭江”、“厦华”啤酒的工业生产筹建工作。对“海燕”牌味精等调味品的生产扩建、原材料综合利用、废水处理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八九十年代多次评为科研先进工作者及劳动模范,曾分别任过厦门侨星实业总公司技术科长和检验科长。已发表包括在著名学术刊心刊物在内的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黄 华 斌

    副教授,环境监理工程师

    博士研究生

    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专家

    研究内容涉及环境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环境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主持或参与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省市级科研计划项目、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企业委托技术开发等多项产学研科研课题15项,发表论文20篇,获授权专利15件,技术成果转化2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项,指导学生撰写申请专利5项。


    郝 春 莉

    副教授,药物分析医学硕士


    在福建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自然科学应用组二等奖,主要从事环境、食品、药品分析中的仪器分析,在无机元素分析、色谱分离技术等方面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曾建立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联用技术分析食品、药品中的多种砷形态方法。曾主持参与过多项省市级的科研课题,比如“Fe-Zn同位素共同示踪技术在气溶胶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用于解析大气PM10、PM2.5污染源的研究”等项目。


    许 丽 梅

    副教授


    长期从事化学类基础课程教学,教学经验丰富。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学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及厦门市微课比赛一等奖等。科研上,主要从事吸附材料、纳米材料合成,并应用于环境和食品安全检测等相关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教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3项。


    蔡 尽 忠

    副教授,执业药师


    曾就职于厦门特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健民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主要从事环境、食品、药品微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授权专利十余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指导学生参加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参编《仪器分析实验》教材。


    关于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

    主干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学、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食品工艺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法规与标准等。


    就业前景

    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食品检验机构,监督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从事食品安全评估、产品质量控制、食品检测及其技术开发等工作;报考相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主干课程

    环境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基础、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

    就业前景

    在环境监测、环境咨询、环境治理、生产型企业等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监测设备运营、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污染治理、企业环境管理等环境服务工作;报考相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


    制药工程

    主干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

    就业前景

    从事制药企业、化学研究公司的研发、生产、质量管理以及医药市场营销等工作;从事药品监督管理,药品注册、质量认证、市场研究与推广等工作;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等。


    社区康复(高职)

    主干课程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物理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康复评定技术、作业治疗技术、食品营养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工作原理与方法、管理学、营销学等。

    就业前景

    在各级社区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养老机构、残联、家政等社会团体,从事社区康复治疗与康复机构管理等工作。


    关于特色


    01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根据行业用人需求、企业用人标准、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教学与行业资格对接

    依托平台,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适用性,避免学用脱节。


    校内教育与企业标准对接

    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将企业标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中。


    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对接

    设立育苗基金、学业导师制度、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五位一体”模式,注重产学研用创有机融合,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02

    质量工程建设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福建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与学校其他专业共同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制药工程专业为高校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拥有6个省市级教科研平台,1个获得过CMA资质的第三方检验实验室。与岛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室。目前已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获40余项专利授权。

    03

    实践教学


    04

    校企共建


    厦门华厦学院-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建大气自动监测子站

    华厦-斯坦道共建环境质量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实验室





    华厦-隆力德水环境在线监测共建实验室

    厦门华厦学院与日本岛津仪器公司联合共建



    05

    实验设备

    ﹏﹏﹏﹏﹏

    可用实验室有47间,总面积约53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2000万元人民币。配备了质谱、色谱、光谱与电化学等国际化先进食品安全分析仪器,另有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系统、环境工程设备、药物分析等专业教学设备,为实验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


    06

    学术会议

    ﹏﹏﹏﹏﹏


    ﹏﹏﹏﹏﹏



    07

    校内实践



    08

    校外实践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reading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华厦招生信息


    华厦 | 2018年招生专业及咨询方式

    华厦 | 2018年现场咨询会安排

    华厦 | 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华厦 | 选择成就不一样的人生,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欢迎你

    华厦 | 有趣,有品,有创意!人文学院欢迎你

    华厦 | 价值、财富、商道,商务与管理学院欢迎你

    华厦 | 2018年招生简章

    华厦 | 2018年本科招生计划

    华厦 | 2018年高职(专科)招生计划